為什麼在日本結帳說用Apple Pay,店員可能聽不懂?

遠赴日本玩當然少不了購物行程,但你有發生過這個情況嗎!在收銀台看到各種支付方式的那張圖,上面寫著Apple Pay的圖案,於是你飛快的拿出手機說要用Apple Pay結帳,但店員卻一臉困惑看著你?這背後的原因其實跟日本走太前面的支付系統有關係,本篇就來幫你大解密!

FeliCa系統 vs. EMV系統

日本的支付系統相當多樣且複雜,這主要源於索尼早在2000年就開發的非接觸式IC卡技術——FeliCa系統。早年廣泛應用於日本和香港的電子支付系統、各地交通卡等領域。例如,日本的Suica、ICOCA、Pasmo和香港的八達通卡都採用了這種技術。

日本支付方式的表中,FeliCa系統會被分在「電子マネー」,除了常見的IC交通卡體系,另外還有WAON、Nanaco、iD等等。台灣目前發行的信用卡中,只有聯邦吉鶴卡添入也是隸屬FeliCa系統的QUICPay。

日本電子支付貨幣示意圖

然而,國際上主流大宗的感應支付標準為EMV系統,標誌為水波紋符號。這是一種基於NFC Type A/B設計的全球標準,用於信用卡和簽帳卡的非接觸式支付。Visa的payWave和Mastercard的PayPass等都是基於EMV標準的支付方式。

其他國家不像日本早就開發了自己的非接觸式系統,幾乎都是採用EMV,所以只要看到有信用卡的感應機台,任何塑膠卡片、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等等,都可以視為相同,直接感應支付。

EMV示意圖
在日本結帳顯示水波紋就表示支援EMV系統,可以直接開Apple Pay感應支付

但是在日本,許多信用卡會同時支援FeliCa和EMV兩種系統。卡片上會有水波紋加上iD或是QuicPay的圖樣,意味著持卡人可以在不同的支付環境或是店家機器靈活使用同一張卡片。但是為什麼店員聽不懂用Apple Pay來支付呢?

虛擬信用卡範例
日本的信用卡的通常支援兩種系統

Apple Pay在日本的角色

因為Apple Pay在日本被視為一個「錢包」app,用戶可以將支援FeliCa或EMV系統的卡片都添加其中。所以僅僅跟店員說要使用Apple Pay可能會引起混淆,因為Apple Pay本身並非支付系統,而是承載不同支付技術的平台,因此需要明確指出所使用的支付方式。

如何在日本順利用Apple Pay進行支付?

  • 注意感應標誌:留意收銀機上的感應標誌,確認其支援的支付系統,以便選擇正確的支付方式。如顯示水波紋就可以說要「タッチで(Touch)」。
  • 明確告知支付方式:在結帳時,直接告知店員要使用的支付方式名稱,如「iDで」「Suicaで」或「QUICPayで」,而非籠統地說「Apple Payで」。

日本的條碼支付方式

除了上述的感應式支付外,日本還有多種條碼支付的方式,這些名字通常也有「Pay」,千萬別跟上述的感應支付搞混了。這些條碼支付方式通常需要用戶在手機上下載專用App,並綁定銀行帳戶或信用卡。在結帳時出示QR碼或條碼供店家掃描,或掃描店家的QR碼後輸入金額完成支付。

目前由軟銀(SoftBank)和Yahoo! Japan合作推出的「PayPay」是日本市佔率最高的電子支付方式之一,台灣用戶使用玉山Wallet綁定特定信用卡或是街口全支付綁定帳戶就可以在日本用PayPay付款。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的話,可以在部落格內發掘探索更多跟日本旅遊相關的資訊!如果有什麼問題也歡迎留言跟我說!

Reference: Apple Pay Japan Card Guide

Chiang
Chiang
文章: 25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